本文标题:"大豆胞囊线虫简介-动植物科学研究专业显微镜"
大豆胞囊线虫简介-动植物科学研究专业显微镜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简称 SCN),学名为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因可造成大豆植株生长矮化及叶片黄化,故称此病害为黄矮化病(yellow dwarf disease)。
大豆胞囊线虫每隔 3 至 4 星期可完成一个世代,母虫可生产 200 至 600 个卵,大部份卵储存于胞囊中,
少部份卵则于胶膜(gelatinous matrix)中存放,卵在胞囊的保护下可于土壤中越冬
(overwintering),直到翌年春天孵化成二龄幼虫(second juvenile)再次为害,
如果土壤环境不适合,卵则可于胞囊中存活达 11 年之久。
主要归因于大豆胞囊线虫卵具有高比率的越冬存活现象,即大豆胞囊线虫的卵能够进入休眠(dormancy)状态而
残存于休耕的大豆田中,度过严寒的冬天,直到翌年春作再次危害大豆
影响大豆胞囊线虫休眠的因子包括温度、溼度、及不同寄主品系(soybean isolines)等,
但发生休眠的原因则尚未被厘清。由实验结果得知,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与土壤
温度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乃为自发性的,
不受外界环境所影响。了解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机制对于大豆的栽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越冬存
活的大豆胞囊线虫卵,提供大量的二龄幼虫作为为害下一季大豆栽培的感染虫源。因此若能打破大豆胞囊线虫卵的休眠状态,
使其孵化为二龄幼虫,而二龄幼虫在缺乏食物的来源及难耐严寒的冬天等双重威胁下,
降低感染虫源,即可达到防治大豆胞囊线虫为害的目的。而目前轮作是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连续种植两年非寄主植物可有效地降低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密度。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传播途径为胞囊藉由风及水流及农耕机械器具黏附的土壤中携带的胞囊传播,另外胞囊亦可混杂于大豆种子中人为传播
后一篇文章:尖尾镊子撕取植株表皮细胞置于光学显微镜检测 »
前一篇文章:« 土壤中胞囊线虫于光学显微镜下镜检外观结构
tags:生命科学,金相显微镜,上海精密仪器,
大豆胞囊线虫简介-动植物科学研究专业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现货供应
本页地址:/gxnews/939.html转载注明
本站地址:/
http://www.xianweijing.org/